暴怒无常是什么意思解释(暴怒无常是贬义词还是褒义词)

暴怒无常是什么意思?暴怒无常的意思就是“心性不定地经常出离愤怒”。会暴怒无常的人的性格往往是比较偏激的,甚至有时候这个人属于比较过激的人。这种人往往在愤怒的时候会失去理智,然后做出一些让别人意想不到的事情来,往往还会造成一些意想不到的恶果。

脾气非常恶劣,时常极端愤怒,变化不定。形容人很容易发怒。而且很没有规律。无常:时常变化;变化不定 暴怒:极端愤怒 近义词:喜怒无常(一会儿高兴,一会儿发怒。形容情绪变化不稳定。

七年级上册语文,5秋天的怀念,课文笔记

初中学习笔记,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5秋天的怀念,课文笔记:

暴怒无常是什么意思解释(暴怒无常是贬义词还是褒义词)

暴怒无常是什么意思解释(暴怒无常是贬义词还是褒义词)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学习文章借回忆生活细节表达复杂情感抒写生命感悟的方法。(重点)

3.理解母爱的内涵,把握作者的复杂感情,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难点)

课题分析:

标题“秋天的怀念”的表层意思是,文章回忆的往事发生在秋天,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但这一标题富有深刻的含义、绵长的情思。“秋天”不仅是一个时间概念,还是“我”不幸遭遇、黯淡心情的写照,又隐喻生命的成熟、思想的沉淀。“秋天的怀念”,暗示着作者经受过命运残酷的打击,经受过暴躁绝望的心理过程,在母亲去世后,在秋天这个菊花绽放的时节,才真正体会到母爱的坚忍和伟大,懂得了母亲的期望,悟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题目中的“怀念”直接指向母亲,“秋天”蕴含生命的意味。

词语:

暴怒无常:脾气非常恶劣,时常极端愤怒,变化不定。形容人很容易发怒,而且很没有规律。

翻来覆去:来回翻身。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嗦。

泼泼洒洒:水泼洒的样子,这里形容花开的茂盛。

写作特色:

情感波澜起伏,富有节奏,感情含蓄,细节感人。

阅读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易忽视之处的解读

文献研究和课堂观察表明,长期以来不少读者在阅读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时往往容易忽视一些地方。本文尝试对此进行解读。

暴怒无常是什么意思解释(暴怒无常是贬义词还是褒义词)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的散文名篇

《秋天的怀念》的读者一般都能注意到文本的许多细节意味深长,如三个“悄悄地”、两处“好好儿活”等。但是不少读者往往忽视了对几个重要细节的品读: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望着望着”和“听着听着”,省略号的使用。

1.母亲的最后一句话。

大多数读者都能注意到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并将其解读为母亲临终前最放不下的是儿女,表现了母爱的无私。这样的解读无疑是合理的,但也因对细节的忽视而相对肤浅。

双腿瘫痪者,一般称为“残疾”。那么,母亲为什么不说“我那残疾的儿子”,或者“我那瘫痪的儿子”呢?从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呢?

残疾一般是治不好的,说“残疾”(或“瘫痪”)就是接受现实,说“有病”则是充满希望。她说儿子“有病”,就好像别人家的孩子感冒发烧一样,是可以治好的。这说明母亲临终还对治好儿子的病抱有幻想。所以她一直在努力,帮助儿子重塑生活的信心,至死也不放弃。母亲弥留之际说儿子“有病”,而不说“残疾”(或“瘫痪”),还是她临死也要维护儿子尊严的表现。残疾人被视作弱势群体,但谁都会“有病”,“有病”一般不会被歧视。

这个细节表明母亲临终也不放弃治愈儿子的希望,也不忘维护儿子的尊严。多么执着的母爱啊!

暴怒无常是什么意思解释(暴怒无常是贬义词还是褒义词)

轮椅上的史铁生

2.“望着望着”和“听着听着”。

词句的反复是文本的一大特色,多数读者都能关注到这一点,可惜的是相当一部分读者往往只关注到“悄悄地”的三次反复和“好好儿活”的两次反复。

文本中的反复其实还有很多,如“望着”、“听着”、“整宿”“准备”的反复。笔者以为,忽视对“望着望着”和“听着听着”的品味有点可惜。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望着望着”是指“我”望了一会儿北归的大雁,在旁观者看来,“我”似乎要观赏大雁了,可是“我”又“突然”砸碎玻璃。这表明“我”发脾气是没有规律的,是“暴怒无常”的表现。同样的道理,“听着听着”是指“我”听了一会儿李谷一的歌声,在旁观者看来,“我”似乎要欣赏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了,可是我“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墙壁。这也表明我发怒是没有规律的,的确是“暴怒无常”。如果把原文改成“望着”和“听着”,这就表明“我”一看到天上有大雁就砸玻璃,一听到李谷一的歌声就砸墙壁。 如此,“我”发怒就变成有规律的——见了天上飞的会发怒,听了甜美的声音同样会发怒。这就不能更好地表现“我”的“暴怒无常”了。

文章第三自然段“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啦唰啦’地飘落。母亲进来挡在窗前”中的“看着”并没有写成“看着看着”。这又是为什么呢?如果是“看着看着”,意思就是“我”看了一会落叶母亲才挡在窗前。原文表明“我”一看窗外的落叶,母亲就来挡住。这更能表现母亲对我的关爱是无时不在的。

由此可见,词语是否反复是作者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而精心选择的。

暴怒无常是什么意思解释(暴怒无常是贬义词还是褒义词)

母亲和史铁生

3.省略号的使用。

短短八百多字的文章却有四处使用省略号,其中三处在段落的末尾。可见省略号在文本中的重要性。然而,相当多的读者却并没有关注到这一点。

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段的省略号意味深长,值得品味。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这是第一自然段的结尾。此处的省略号是表示“好好儿活”的省略,还是话语的中断呢?似乎都可以。

母亲最担心的就是儿子轻生,于是她不顾一切“扑过来,抓住我的手”。母亲忍住的不仅仅是哭声,还有儿子病痛对自己的折磨和自己的病痛。因为过于激动,“好好儿活”连说两遍,“省略号”表明母亲说完后口中可能还念念有词,小声地在念叨“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是母亲对儿子的全部希望。母亲可能念念有词地说了很多次“好好儿活”,但又怕说多了让儿子烦,于是说了两遍后,后面的只在口中轻轻地说,以致于听不见。于是作者用“省略号”来省略听不见的“好好儿活”。当然,此处的省略号也可能表示话语中断。情急之下,母亲激动地说了两次自己的全部希望后,终因激动而再也说不出其它话来。

我们一时说不清楚此处的省略号到底是哪种用法,但是对它的品味让我们比较充分地还原了文字所表现的情境,从而深入理解了文本。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这是文章的结尾。此处的省略号属于哪种用法?很明显,“我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是说给母亲听的,是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可是,“我”想对母亲说的仅仅是这一句话吗?面对“泼泼洒洒”、“秋风中开得烂漫”的菊花,“我”沉浸在对母亲的怀念中,过往的一切涌上心头,有感恩,有欣慰,更有自责、悔恨与无奈。

暴怒无常是什么意思解释(暴怒无常是贬义词还是褒义词)

泼泼洒洒的秋菊

在这所有的感慨中,对母亲的告慰(“要好好儿活”)无疑是最重要的。于是作者写下这句话后用省略号来表现其余说不完、道不尽的万千感慨。用省略号略去,是不写之写,是留有余地艺术处理。

除了对重要细节的忽视外,不少读者还忽视了季节变化这一叙事线索,以及对“怀念”的解读流于肤浅。

1.对叙事线索季节变化的忽视。

通常情况下,多数读者都会注意到看花和“我”的变化是文本的叙事线索。其实,季节的变化也是重要的叙事线索,而这往往被不少读者所忽视。

开篇提到“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北归的雁阵”表明故事发生在春天。在春天,这一充满希望的季节里,“我”陷入绝望的深渊,母亲堕入痛苦的深渊。美丽的春天和甜美的歌声映衬着“我”和母亲的苦难人生,春天与绝望形成反差。联系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道的“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我们可以认为“北归的雁阵”既是季节的春天,也象征作者生命的春天。

暴怒无常是什么意思解释(暴怒无常是贬义词还是褒义词)

史铁生与地坛

篇中,文章第三到第六段描写了在万物凋零的秋天,北海的菊花开了;“我”不再完全绝望,愿意看花了;“我”的精神生命开始有摆脱绝望的迹象了。可是母亲的生命之花却凋零了。菊花盛开,树叶飘落象征“我”的生命开始走向成熟,而这成熟是以母亲生命的凋零为代价的。

篇末,文章最后一段描写了又一个秋天秋风中开得烂漫的菊花,“我”决心好好儿活以报母亲在天之灵。秋风、秋菊象征了“我”的生命真正成熟。

《我与地坛》中,史铁生曾反复对四季进行比喻:以一天中的时间、乐器、这园子里的声响、园中的景物、心绪、艺术形式对应四季。其中“春天是卧病的季节,否则人们不易发觉春天的残忍与渴望;……秋天是从外面买一棵盆花回家的时候,把花搁在阔别了的家中,并且打开窗户把阳光也放进屋里,慢慢回忆慢慢整理一些发霉的东西”。这正与本文中的春秋暗合。

作者以季节变化为线索,将生命的成长与春秋的变化一一对应,使作品充满诗意和哲思。阅读中忽视这一点,有些可惜。

2. 对“怀念”的解读流于肤浅。

多数读者将标题中的“怀念”仅仅解读为对母爱的赞美,对自己行为的自责与追悔。这是对“怀念”浅层次的解读。

我们不妨设问:史铁生写完《秋天的怀念》后,内心真地宽慰了吗?无论是从文本看,还是从作家其它作品来看,回答显然是否定的。文章以省略号结尾,正如上文所述,作者用省略号来表现说不完、道不尽的万千感慨。从文本来看,这万千感慨的核心应该是对生命的无奈。母亲在“我”开始摆脱绝望的秋风中永远地离去。儿子终于能好好活了,儿子成了有点名气的作家,可以告慰母亲了,但母亲却永远地不在了,没有看到这美好的一切。母亲临终前看到是“有病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史铁生用本文暗示自己对母亲的愧疚是永恒的,是无法弥补,无法改变的。这是个人的不幸,也是人类的不幸。人们往往只有失去后,才会懂得珍惜。然而,再珍惜也无法重新拥有曾经的美好。正因为此,史铁生的文字才超越个体,指向人类共同的命运,写出了人类普遍的生活状态。史铁生写母爱的其它作品,如《我与地坛》《合欢树》等与《深秋的怀念》形成互文,共同地表现了作者对人类生活的思考。

韩少功认为,史铁生的作品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对“怀念”浅层次的解读是对这一精神高度的漠视。

原创文章,作者:久客联盟,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cca.com/15530.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