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有此理的修辞手法是什么(岂有此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岂有此理的修辞手法是什么?岂有此理一词运用的是反问的修辞手法。意思是哪有这个道理?谓极其荒谬,断无此理。反问是借助疑问句来传递确定信息,以加强肯定或否定语气的一种修辞方式。 换句话说,它是用肯定或否定疑问句的形式来表达否定或肯定的含义。反问是无疑而问,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 因此,反问句不同于一般问句。反问的语气要比直陈句强劲有力,有利于表达鲜明的爱憎态度,是政论体中常用的辞格。

岂有此理的传说故事,让你看清忘恩负义的心态,传说在古时候,有个穷人叫岂有,每天上山打柴, 养活自己和家里的老母亲。 岂有此理的修辞手法是什么(岂有此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山上有棵成了精的此理树,看到岂有是个孝顺的儿子,就想帮他,每天在岂有打柴的地方,提前就准备好两梱整齐的柴,岂有发现了非常的奇怪。

第二天,天不亮他就去了山上,躲在一边观看,他发现有个人站在整整齐齐的柴梱边上,等着他拿走,连着好几天都是那样。

后来有一次,岂有就上前拉住了他问:“你为什么要帮我打柴?”​

此理树就告诉他:“我是这个山上的成精的此理树,我看到你孝顺母亲很是感动,所以就想要帮你。”

从此他们就成了好朋友。

岂有再也就不用打柴了,每天直接拿上此理给的柴梱,到集市上卖了,剩余的时间回家照顾母亲。

过了不久,岂有去集市上卖柴,看到城墙上张贴的皇榜,皇榜上写着:皇帝新盖的宫殿,需要一棵很大的此理树来做大梁,谁要是能找到,赏银子,封大官,享一世荣华富贵。岂有看到后就动心了,揭了皇榜,带上官兵上山把此理树给砍了。 岂有此理的修辞手法是什么(岂有此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话说,此理树被做成了大梁以后,油匠们怎么涂,都涂不上颜色,皇帝大怒,大臣找来个道人一算。

道人说:“非得,找一个叫岂有的人,用他的血来涂,才能上色。”

大臣说:咱们这宫里正好养着个叫岂有的人。岂有被杀后,油匠拿岂有的血往大梁上一泼,不但上色了,还自动就现出了漂亮的花形图案。岂有此理这个成语就是这样来的,意寓是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岂有为什么从一个孝顺父母的儿子变成一个忘恩负义之人?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一个人的行为倾向是态度决定的,态度转变论里有一种叫社会交换论。

岂有此理的修辞手法是什么(岂有此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社会交换论是一个人对得与失的权衡,它认为决定一个人采取何种态度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并且这个人主动对诱因进行计算,能获得什么?失去什么?总收益如何?

其实,人并非是永远的理智决策者。

原创文章,作者:久客联盟,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cca.com/4842.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