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Mongolianyurts)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
据《黑鞑事略》记载:“穹庐有二样:燕京之制,用柳木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开门,上如伞骨,顶开一窍,谓之天窗,皆以毡为衣,马上可载。草地之制,以柳木组定成硬圈,径用毡挞定,不可卷舒,车上载行。”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庐或毡帐逐渐被蒙古包代替。
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普通蒙古包,顶高10-15尺,围墙高约50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包内四大结构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区分大小,通常分为4个、6个、8个、10个和12个哈那。12个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罕见的,面积可达600多平方米,远看如同一座城堡。过去几十个如此大的蒙古包聚在一起,十分壮观。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
古代蒙古人全家睡一个蒙古包,他们怎么洗澡、上厕所?
古代蒙古族曾经是很强大的存在,甚至震慑一整个时代。众所周知,元太祖成吉思汗忽必烈就是蒙古人。蒙古人居住的建筑物叫作蒙古包,蒙古族属于游牧民族,生活习性造就他们需要不停迁移,因此这种便于迁移的蒙古包就在历史中保留了下来。
不过,蒙古人全家老小,不管男女都居住在一个蒙古包中,那么他们是怎样洗漱、上厕所等等是怎么解决的呢?
▲成吉思汗带领蒙古部落称霸一个时代。(示意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蒙古包长啥样?
蒙古包也称为穹庐、毡帐或毡包等。封演《封氏闻见记·花烛》记载:
“毡帐起自北朝,穹庐之制,请皆不设,惟于堂室中置帐,以紫绫幔为之。”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也有小,但其基本构造都是一样的,由网状编壁哈那、条木楞子乌尼、圆形天窗和门等构成,外面蒙上毡子,再用鬃毛绳子勒紧即可。
蒙古包规格的大小,是由每顶包所用编壁(一般高一米五六,长2米多)的数量来决定的,如4扇、6扇、8扇、10扇、12扇、18扇、24扇等等。普通牧民一般多住6至8扇编壁的。
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先选好地形,铺好地盘,然后竖立包门、支架编壁、系内围带、支撑木圆顶、安插椽子、铺盖内层毡、围编壁毡、蒙包顶衬毡、覆盖包顶套毡、系外围腰带、挂天窗帘、围编壁底部围毡,最后用毛绳勒紧系牢即可。
蒙古包特点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很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除天窗外,编壁墙底部还有一层围毡,夏天可掀开通风,冬天放下保暖),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
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搭建时将哈那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那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勒勒车就可以运走,两三个小时就能搭盖起来,非常适合于经常移场放牧的游牧民居住和使用。
蒙古包怎么生活?
蒙古地区的畜牧业比较发达,一般蒙古包搭建的地方,都靠近水源,且牧草比较充裕。一方面除了是方便日常饮水,还有另一方面则是方便牲畜的生长。由于需要不断地移动,因此像是固定式的马桶、蹲便池都不太方便放置。
就算是安置了,冲水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难题,毕竟没有相对应的排水设施。根据当地女孩子的描述,她们普遍选择露天蹲坑,排泄物是天然的肥料,而草原很大,随便找个地方就可以了。
▲全家人共享一个蒙古包,上厕所、洗澡略有不便。(示意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古代的蒙古人洗澡需要烧热水,洗一次烧一次,所以他们普遍洗澡的间隔时间比较长。当他们洗澡的时候,就会提前知会家人一声。
一个蒙古包附近一般很少会有陌生人,因此也不用担心会被人偷窥。当他们洗澡时,就会在外面用围布搭建一个简易的洗澡地点,就可以开始洗澡了。
原创文章,作者:久客联盟,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cca.com/426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53337800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