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素贞是哪部电视剧里的人物(萧素贞演员简介)

跟清明有关的戏曲,你知道多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说到清明,我们自然会想起杜牧那首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清明》。千百年来,清明与杜牧,紧紧相连,不可分割。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也是传统节日。在中国戏曲中,清明节也是一个重要的存在。扫墓祭祖是清明节礼俗主题之一,这一主题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戏曲舞台上的“清明”情节,也是不胜枚举。元杂剧《散家财天赐老生儿》第三折便有这样的情节:“自家张郎的便是。自从父亲将家私都与了我掌把,兀的不欢喜杀我也!时遇清明节令,寒食一百五,家家上坟祭祖,我将着这春盛担子。红干腊肉,同着社长上坟去来。”这出戏反映的宋元时期的清明习俗,当时人们清明上墓,并非完全以家庭为单位,而是有“社”这种社会组织的参与。还有取材于《水浒传》的明代戏曲《元宵闹传奇》,开头宋江出场便说:“今乃三月三日,清明佳节,又值天王生忌,欲同众兄弟致祭。”这里的祭祀对象是“梁山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晁盖。

戏曲舞台上的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白蛇传》,便有许官人清明节上坟插柳、西湖边巧遇白娘子的情节。1937年上海胜利唱片公司录制的秦腔名角儿苏哲民《白蛇传》游湖借伞,前四句唱词全引杜牧的那首《清明》,而后许仙自报家门“学生姓许名仙字表汉文,今乃清明佳节,不免上坟插柳,就此前去也”,接唱“上山去为的是登高望远,我只得挑纸线祭奠祖先。望西湖小孤山离此不远,拜扫回到西湖我游玩一番。”

《白蛇传》许仙清明扫墓归来,断桥巧遇白娘子,两人喜结连理,美好的爱情故事总是让人向往。还有一些剧目,故事也发生在清明节,却是“祸事”。秦腔《生死牌》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戏一开场,王玉环便唱道:“三月三清明节坟莹祭奠,玉环女思双亲泪湿衣衫。老爹爹从戎去数载未见,我娘亲遭病魔早入黄泉。多亏了老姨母朝夕相伴,玉环我不忘你恩德如山。”悲切切玉环女,小桥头遭遇恶少非礼,躲闪之中恶少失足落水而亡,王玉环陷入了人命官司。类似的还有一出戏,戏名就叫《清明案》,故事开端依旧是清明时节,周明为母扫墓,回来时在范氏酒店避雨并借酒浇愁,酒醉后误杀范秀英醒后逃逸。不管是《生死牌》还是《清明案》,剧中都会有一位“青天老爷”出面周旋,巧解案件。清明时节清明案,清正廉明解倒悬,剧作家是否有意为之,不得而知。

京剧有一出戏,戏名就叫《小上坟》。妻萧素贞疑夫身死,清明节上坟哭祭。谁料刘禄景高中归来,二人坟前相会。全剧不唱西皮二黄,全唱“柳枝腔”,花旦扮的萧素贞和小丑扮的刘禄景,服饰一白一红,有歌必舞,逢舞必歌,美不胜收,很有特色。同样有特色的还有一出《小放牛》,三月艳阳天,放牛到村边,野花红又艳,山草青又鲜,黄莺儿枝头叫,白鹅戏水间,今日风光好,山歌唱连天唱连天。牧童与村姑,一唱一和,边唱边舞,互表爱慕。全剧舞蹈繁重,身段优美,极具观赏性。

清明节扫墓踏青之习俗,还在很多剧目中有表现,如《艳阳楼》《金钱豹》《御碑亭》《打侄上坟》《朱痕记》中都有上坟的情节。“三月清明天,郑丹拜祖先”。这是迷胡《李亚仙》中“郑丹哭祠”的唱词。清明时节,年迈苍苍的郑丹拜的是祖先,哭的却是自己的儿子郑元和,“悔不该把儿打死曲江岸”,年迈人痛失爱子的悔恨和愧疚被雷开元唱得淋漓尽致。

在历史发展中,清明节还融合了流行于北方地区的寒食节禁火、冷食的习俗。传说寒食节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上古的改火旧习,即如《周礼》所说“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寒食节是古代流传于我国北方中原一带较早的节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上坟祭扫、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而中国戏曲,源远流长,伟大的戏剧家们正是利用了清明必须墓祭的习俗,编排出一出出精彩的大戏,将生活艺术化,将艺术生活化。作为千百年来民间最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通过“高台教化”让人们提升了自身的道德修养。戏曲中对传统美德的弘扬,是寓教于乐,是雅俗共赏,是润物细无声,让观众在嬉笑怒骂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戏剧中所传达的观念。通过戏曲获益的百姓何止千万!

原创文章,作者:久客联盟,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cca.com/3894.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